千余口外国油井矗立南海
油管后面有“炮管”撑腰 中国未产一桶南沙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冬发自北京
中国南海自古就是一个神秘而富饶的地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统计,南海能源储备可与波斯湾媲美,至少蕴藏有367.8亿吨石油, 7.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正是垂涎于此,南海周边国家伙同西方石油公司,正不断蚕食我南海油气资源,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菲律宾商报》8月15日透露,菲律宾政府已批准与英国Forum Energy公司合作勘探中国南沙礼乐滩附近的油气田。对此,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刘建超警告称,“这将被视为侵犯中国主权,将会导致地区关系再度紧张”。
不过,西方公司近期计划参与的和南海有关的项目,还不仅仅是菲律宾这一个。据《国际先驱导报》近日得到的一份西方某知名石油公司的内部调研报告显示,目前西方各大石油公司正加紧公关活动,目标是南海地区27处正在勘探或待建的开采项目。
200多家西方公司染指南海
深夜的南海海域,钻井林立,灯火通明。
“20多年前,那里还是漆黑一片,是渔民打渔的好地方。”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海南省三沙市一家渔业公司的经理崔思义满腹苦水,他气愤的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业海域如今布满了外国公司的钻井平台,如果靠近,则会遭遇外国军舰的强力驱逐。
崔思义的所见所闻,在那家西方知名石油公司提供的报告里得到印证,该报告显示,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南海周边国家,已经与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等200多家西方公司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约1380口钻井,其中大约八九成位于争议海域(即中国南海海域)。
而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室副主任薛力在其为媒体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也指出,其他国家已经从许多国家招来200多家公司,在南海钻探了1000多口井,年石油产量达5000万吨,这远远超过了中国大庆油田4000万吨的年产量。
被崔思义视为南海“吸血鬼”的这些外国钻井平台,外界难以窥其全貌,因为南海周边国家以及介入的西方石油公司对此讳莫如深。但本报记者获得的如下信息,足以说明南海周边国家掠夺我油气资源的严重程度。
越南是较早掠夺我南海资源的国家。上世纪70年代,越南就与苏联合作开采了头顿地区东南150公里处的白虎油田,最高年产量足有540万吨,但由于苏联技术落后,导致海水侵入了贮油层,油田被毁坏。随后,越南改与美英等西方石油公司合作。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2008年的报告表明,自1978年以来,越南先后与日本、苏联、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印度等国的数十家石油公司签订了勘探和开发合同,招标区域有120多处,几乎覆盖了中国整个南沙和西沙海域。其中,越南在我南沙海域的青龙、白虎和大熊是最主要的3个油田,年产量都在500万吨以上。
马来西亚则是在我南海开采油气资源最多的国家。目前,该国在南海的石油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天然气近1.5亿立方米。南海其他国家则紧随其后,在南海油气开发上毫不逊色。
油管后面有“炮管”撑腰
崔思义不止一次目睹这些矗立于海上的“吸血鬼”,他向本报记者描述说,“周围海域有军舰巡航,空中不停有直升机飞过。但是他们的钻井平台本身倒不张扬,上面几乎没有任何国家或公司的标识。”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李金明教授把这种做法称为“油管子连着炮管子”,他说,先是武力占领,然后在军舰的保护下进行油气开采,“这是南海周边国家侵犯中国南海主权的套路。”自1988年3月14日中越“赤瓜礁冲突”以来,除文莱外,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都直接派军舰保障其海上油气田的安全。
除了军事保护,南海周边国家在油气资源开采上还采取了打“擦边球”的做法。李金明教授指出:“为了避免过度刺激中国,它们开采的油田通常会选择在断续线边缘上。”例如,越南在南海的9大油田中,只有位于万安滩的青龙油田完全在中国断续线内,大熊油田则稍微靠近断续线。
区域内外联手制衡中国
“南海国家与西方石油公司合作,如同草船借箭,既有经济、技术上的原因,更有政治上的考虑。”李金明教授指出,海上石油开采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和高投入的产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选择与西方大石油公司合作开发油气田是很现实的考虑。
英荷壳牌公司的一份市场评估报告为此提供了佐证。目前,在海底每钻井1米需要1万至2万美元,海上钢结构钻井平台每平方米则需3万美元以上。建设一个中型海上油气田,就需要至少5亿美元。无疑,南海周边国家无力独自承担如此高昂的海上开采成本。
李金明同时指出,拉拢西方石油公司“入伙”,背后也有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的政治考虑。西方国家在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必将在南海问题上起到制约中国的作用。
西方向中国打“南海牌”的企图已经显现。“美国之音”8月16日报道,美国参议院外交常设委员会8月15日举行听证会,探讨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应当扮演积极的角色”、“反对任何恐吓美国公司的举动”。该议案的重要推动者吉姆·韦布曾是越战大片《野战排》的故事原型,他曾被曝与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联系密切,而埃克森-美孚与越南、菲律宾合作开采了我南海多处油气田。
中国未产一桶南沙油
南海争议海域的“共同开发”正如火如荼。然而,中国至今却没有在该海域产出一桶油。
尽管1957年4月,南海莺歌海上闪动的勘探火苗曾让全中国为之一振,但1965年南海纠纷后,中国主动将海洋石油工业重心由南海转到了渤海。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室副主任薛力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中国海洋开发能力不够,存在技术、资金和组织管理上的瓶颈;另一方面,中国的海洋战略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不断调整。
据介绍,全球能够在水深300米开采油气的企业不足20家,在3000米海底开采石油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而南海平均水深达1200多米。直到2004年,中海油才掌握了部分深海勘探开发的技术。
薛力同时透露,中国国内石油产业的垄断局面也制约了南海开发。“中海油几乎垄断了海上油气专营权,中石油是‘旱鸭子’,下海没有海外开发权,现在顶多只能在浅海区域捣鼓。”
其实,中国也曾有过与西方公司联合开采南海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尝试。
1992年5月,中海油与美国克里斯顿能源公司签署了“万安北-21”合同。5年后,当克里斯顿能源公司依照合同在南沙群岛西部万安滩附近海域进行勘探时,却遭到了越南政府的抗议,电缆、管道等也遭到破坏。随后,中越两国陷入“口水战”“外交战”。1997年4月1日,中国政府主动把“勘探三号”船及拖船撤离了万安北海域。然而,越南后来却不顾中方的反对,执意与美国埃克森、英国BP石油公司等合作开采我南海油气田。
对此,薛力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做出针锋相对的反应,主要是出于大局考虑,并不是没有能力组织区块招标联合西方公司开采。”
多重因素增加南海维权难度
“我退他进”的局面,令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形同虚设,南海周边国家实际执行的是“搁置与中国争议,共同与西方开发”。在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南海国家才敢于跟中国叫板。李金明教授认为,相关国家在开发我南海资源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外汇,再用这些外汇购买武器装备,反过来再强化对我南海海域的侵占。这事实上已经成为南海国家掠夺我海域的具体思路。
李金明教授还指出,“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把美国的利益和军舰都拉拢过来,以形成对中国外交和军事上的掣肘。”
无疑,这些都增加了中国在南海维护主权的难度。甚至有悲观者认为,中国已经不可能再拿回那些美丽的南海岛礁了。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专家解析中国南海油气开发之路
“他们不想共赢,我们就自己动手”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只能谋求多边框架下的解决方案,我们不能够再沉默下去了,我们要参与开发”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漆菲发自北京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众多来自能源行业的代表、委员呼吁,应加快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许多专家也认为在秉承“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前提的同时,应该寻求更好的途径加快我国南海石油开发的步伐。
过多年的调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副主任薛力,提出了由南海“六国七方”共同组建“南沙能源开发组织”的设想。
“中国还没有明确的海洋战略”
《国际先驱导报》: 在南海周边国家加紧开发南海争议地区油气资源的情况下,我国为何迟迟不动手开发?
薛力:这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南海问题属于中国与东盟之间众多问题之一,必须把它放在双方整体关系的框架中考虑。其次,我国的海洋战略还比较模糊,你不清楚要什么当然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国的海洋战略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也算是作为一个崛起中大国成长的烦恼吧。再次,我国的海洋开发能力不够。西方国家一直保持着在深海领域的高新技术领先地位。在这方面,与之相比,目前中国只能开发浅海区域,对于深海开发超过300米就没能力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没有明确的海洋战略。
很多人往往说中国很“软弱”,或者管理很“乱”,这些其实都是“战略模糊”派生出来的枝节。比如中日在争论边界时,中国要大陆架,日本要“中间线”,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既不用大陆架也不用“中间线”。别人当然会指责说是不是什么对中国有利中国就提出什么。
“谋求多边框架下解决”
《国际先驱导报》:从具体层面,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薛力:我通过研究发现,对于目前的“六国七方”所在区域,仅一两处重叠的地方基本开发完了,所以今后必定会向其他海域发展,其中将会涉及到争议地区。如果中国单方面去钻几口井,只会引来其他国家的指责;但如果中国永远不做,让其他国家去开发,也不符合我们的自身利益。
与中沙、东沙、西沙三个海域只涉及2至3方不同,南沙海域涉及六国七方,加上东盟1994年公开宣布,在南海问题上“今后对外将以集体名义而不以双边名义接受谈判”,因此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只能谋求多边框架下的解决方案,所以我就提出了“南沙能源开发组织”的建议。
其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第一,我们不能够再沉默下去了;第二,我们要参与开发;第三,我们开发的时候要争取有“共赢”的结局。如果他们不想有“共赢”的结果,那对不起,我们自己要动手了。
《国际先驱导报》:这个提议的可行性大吗?
薛力:我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说是有的。历史地看,确定边界的原则并不统一,各国都可以找到理由或者依据,边界问题因而成为国家争端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南海最复杂的区域是南沙,有些地方可能有6个国家的重叠线。所以我认为干脆找一个六国七方都有争议的地方一起来开发。找些地方进行试验性开发,如果有油气再来划分各自的利益。当然,如果其他方都不同意,那我们可以自己做。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们对南海石油资源究竟有多少并不清楚,各国的估计也天差地别。自从上世纪70年代作过一次粗略的卫星扫描勘探之后,就再没进行过其他任何方式的总体性勘探。只有通过二维、三维勘探乃至试验性钻井才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也只做过很粗略的勘探,其中的原因还是能力不够。
“大国需要相应的军事力量”
《国际先驱导报》: 如果您的建议被证明难以实现,那可能会导致军事冲突吗?
薛力:就南海问题而言,非和平途径显然不太能走通。《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虽然只是政治文件,但各方都无意违背“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的宣言精神。首先,中国一直强调并严格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次东盟觉得中国毕竟是个“大块头”,也不会硬碰硬。自从1996年中国加入东盟论坛后,已经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与东盟各国达成基本共识,所以南海问题在目前大环境下不会通过武力解决。
但是一定的军事保障肯定是需要的,尤其是在我们自己单方面开采油气田的情况下。现在外国揣测我们的航母计划,我个人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当然需要相应的军事力量。
《国际先驱导报》:您认为中国的姿态是否应该更“强硬”?
薛力:有的时候嘴巴上说“强硬”容易,但是作为一个大国要考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能只图一时的情绪。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必须要考虑大环境,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更要学会跟邻居保持好关系。
====================================================================================================================================================================
看到这些,在结合现在形势。我们要努力了。国家也要强硬了。如果在对这些流氓国家采取容忍放任的态度,那么我们在未来20年内,将失去南海。我们的资源将被掠夺。一旦形成事实,我们想在收回就非常困难了,很有可能出现和印度一样的情况。而在未来,能源的争夺也更将白热和激烈,能源是战争的另一个导火索,我们也不能容忍别人在自己家里采集。就好比你住的房子,我需要东西,就去你家院子或者阳台上拿,说一大堆理由一样。
[ 本帖最后由 kanexu 于 2009-8-24 09:19 编辑 ]